生科系校友黃美秀保育黑熊逾20年 獲遠見USR首獎

  • Post author:

保育臺灣黑熊超過20年、人稱「黑熊媽媽」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3屆傑出校友、生命科學系81級畢業黃美秀,帶領團隊以「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案例,4月榮獲獲得遠見雜誌「大學USR傑出方案」生態共好組首獎。

遠見雜誌「大學USR傑出方案」今年參賽方案高達142件,共有全臺16所學校、16個案獲獎,獲獎率11.2% ,黃美秀率領團隊以「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為案例,拿下今年度「生態共好組」首獎。

目前全臺黑熊數量估算有200至600隻,但安全族群數量最起碼要達到2000隻,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美秀表示,20多年來目標都沒有改變,就是要讓臺灣黑熊從保育名單下架,以此為目標,堅持從未改變。

它致力臺灣黑熊保育超過20年,是國內首位將無線電發報器用於黑熊追蹤的學者,透過繫放計畫,於熊出沒樣區設置安全誘捕陷阱,捕捉為黑熊進行健康檢查,後在身上標記腳環、耳標、晶片或無線電發報器等,拼出臺灣黑熊地圖。

黃美秀以學校作為人才培育與跨域合作平臺,從最初實驗室團隊,到成立臺灣黑熊保育協會接軌國際,也期望喚起點滴國人對臺灣黑熊關注,甚至吸引導演麥覺明跟拍11年,如實記錄了臺灣黑熊保育艱難的生態電影「黑熊來了」。

黃美秀表示,未來將繼續以更多元方式,透過演講、環境教育課程、系所跨域合作、帶學生參與各式交流活動等,將有限資源擴散,發揮最大影響力,讓「臺灣黑熊從保育名單下架」外,更希望國人更愛護自己家園,從野生動物保育出發,在每一寸花草樹木生長土地,留下最珍貴也最天然物種給下一代。(編輯:方沛清)1100408

以下全文轉載自遠見雜誌2021/4月號:

學術研究,用專業解決社會問題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副教授黃美秀,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暱稱:「黑熊媽媽」,致力臺灣黑熊保育逾20年。

當了十年副教授的她,把自己的升等擺在最後,反之,每當有臺灣黑熊遭到斷掌、殺害,或是小熊放養行動,黃美秀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最前線。

「黑熊媽媽」黃美秀不希望學生學習僅只於課本,更要透過行動一起影響社會。蘇義傑攝

保育臺灣黑熊逾20年、人稱「黑熊媽媽」的臺師大生科系校友、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帶領團隊以「建立人熊共榮共生之人間淨土」為案例,榮獲今年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首獎肯定。(黃美秀提供)

思索使命,用價值引領社會改變

黃美秀誠實地說,會鎖定臺灣黑熊,起因只是博士論文主題就是熊,過程中,親眼看見臺灣黑熊斷掌、斷肢、受困,「既然知道問題,怎能當作沒看到?」

「我問自己,大學老師的角色是什麼?我對自己,以及大學對我的期許又是什麼?」黃美秀說,大學老師的最重要責任,不只是當個教書的人,而是透過研究、教學和行動,發出警訊讓大家知道,並帶領價值前行,影響社會、發生改變。

黃美秀決定,與其抱怨別人,自己必須先「以身作則」,學生才會跟上來,問題也才有改善的可能。

「跑野外的人多半喜歡獨來獨往,但要救黑熊,我一個人絕對救不了,」黃美秀開始練習走向人群,以學校作為人才培育與跨域合作的平臺,也成立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積極發表社論、參與演講;主動導正媒體資訊、分享照片,更帶著學生參與各式交流活動。目標就是要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大的影響力擴散,引領更多人重視臺灣黑熊。

黃美秀強調,推動計畫必須了解自己的局限,才能有效尋找資源,跨系合作就是方法,像是與時尚系學生聯手,製作舞臺劇,向兒童傳播黑熊保育重要性;或是與獸醫系合作,監測黑熊的健康。屏科大動保所集結眾多熱血學生,除了山林田野調查,黃美秀更把學生推上公眾舞臺,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保育是一份值得尊敬的工作。

「20多年前,其實沒有多少人認識臺灣黑熊,但現在,大家都把臺灣黑熊當作臺灣的象徵,」黃美秀說,「讓臺灣黑熊從保育名單下架」的目標,她從未改變,「這是我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在有教育部計畫前就在做,就算教育部計畫停止,我們也會一直做下去。」

如今黃美秀被稱為「黑熊媽媽」,她反而不希望大家這樣稱呼。

黃美秀強調,黑熊保護並不只是她一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面對未來。(資料來源:遠見雜誌、中央社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