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109年5月5日
【本報導由數學系 樂美亨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今,3D影像的參數化已廣泛應用於電腦圖學與數位幾何處理。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能量優化演算法,用於計算3D影像的保面積參數化。另一方面,在適當的假設之下,可以保證該算法之疊代具有非平凡的極限點。並透過數值實驗驗證其準確性、有效性和穩健性皆優於其他現存之算法。借助…
- 107年10月16日
【公事中心江敘慈、胡世澤報導】
來自德國萊比錫大學、獲選我國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的孟悟理(Prof. Ulrich Menne)教授,於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加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成為數學系首位外籍教授,數學系特別於10月16日舉行師生歡迎會,歡迎孟悟理加入師大大家庭。 教育部「玉山計畫」從107年開始實施,配合國家發展重點領域,延攬國際頂尖…
物理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110年11月09日
【本篇報導由物理系 胡淑芬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傳統的白光LED照明主要使用藍光LED晶片搭配黃光螢光粉來產生白光。然而,因為其光譜涵蓋性不夠完整,此方法的白光演色性欠佳;演色性為一種描述光源呈現真實物體顏色能力的量值,光源之演色性越高,其顏色表現就越接近理想光源或自然光…
- 110年7月12日
【本篇報導由物理系 藍彥文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行的磁記憶元件是透過多層金屬薄膜結構之間的交換耦合作用力來保持磁性金屬層的磁矩方向,藉此達到儲存資訊位元的能力。而本實驗報告創新之處在於,透過異質結構間的「軌域混成(Orbital hybridization)」,新穎二維材料二硫化鉬可以在室溫時將非…
- 110年7月12日
【本篇報導由物理系 張宜仁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對於可以快速成長、增加數量的原核生物來說,如何將體內的各種生物零件迅速複製,並進行正確的排置,以使得在進行分裂的當下,讓子代細胞都取得足以生存的能力,尤其是對於攜帶遺傳訊息的染色體,更是最不能有缺失的一個環節。但是,由於原核細胞沒有如同真…
- 110年2月26日
【本報導由物理系 藍彥文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生產成本一直是製造半導體元件和電路的重要考慮因素。如何降低成本成為產品量產很重要的課題。本篇研究採用二硫化鉬(MoS2)材料的場效電晶體,該電晶體可在同一元件中選擇性操作p 型或n 型特性。且該元件具有可調整的臨界電壓(Vth),透過添加一層等離子化的介電層在上閘極結構上來改變該臨界電壓。由於成長相對較薄的介電層促進了氧的過量…
- 109年12月11日
【本報導由物理系 胡淑芬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今人類正著手於解決能源耗盡之問題,而低汙染之再生能源極適合作為永久性之能源,且其中太陽能因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特性,深具開發之價值。另外,「氫」能源亦深具開發之價值,乃因每一千克氫燃燒產生之熱量約為燃燒汽油之三倍,適合作為燃料來…
- 109年9月18日
渾沌宇宙,當地球漸趨枯竭,我們能去哪裡?為發現下一個可能適合居住的星球,系外行星 (exoplanet) 成為天文物理發展最快速的領域之一,而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臺師大物理系新聘的吳亞霖博士,利用多波段天文望遠鏡,觀測及研究系外行星的物理性質及形成理論,為世界宇宙觀劃下新紀元。
- 109年9月18日
2019年4月,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影像公開,是天文物理學界的重大里程碑,登上各媒體版面,而今年8月加入臺師大物理系任教的卜宏毅博士,在這項跨時代歷史任務中有貢獻,也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
這個公布位於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的幕後功臣,是由橫跨世界12國…
- 109年8月22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年獲教育部核定,延攬卜宏毅與吳亞霖兩位玉山青年學者,從國外返臺成為物理系生力軍。物理系蔡志申主任表示,兩位在天文物理領域有卓越成就,將結合理學院相關領域師資,成立天文研究中心,打造國際級天文研究重鎮。 教育部自107年推動玉山學者計畫,提供符合國際競爭的薪資,吸引國際人才來台任教,臺師大今年延攬兩位…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110年12月09日
【本篇報導由化學系 杜玲嫻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全球的失智症患者中約莫有六至七成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近期研究新發現,約30~57%的阿茲海默症病患存在另一種蛋白質TDP-43的異常沉積,並加劇疾病的進展呈現更嚴重的腦萎縮現象。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癒效果有限,為獲得更佳的治療策略,對此疾病的瞭解應更加透徹,其中,蛋白質TDP-43在此疾病中扮演的角色更不容忽視。
- 110年11月10日
【本篇報導由化學系 王禎翰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環保電動汽車和便攜式電子產品的加速發展,鋰電池(LIB)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儲能裝置,因而得到廣泛的研究。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發現T相五氧化二鈮(T-Nb2O5)的超快鋰離子存儲系統,並研究其充電/放電過程中的複雜反應機制:通過密度泛函(DFT)的計算,T-Nb2O5脫鋰/鋰化狀態的詳細結構變化、鋰離子遷移的振動特徵和動力學的研究,我們成功的獲得相關的反應機制…
- 110年11月09日
【本篇報導由化學系 蔡明剛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銅電催化劑已在過去的文獻中,被證明可以選擇性地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碳氫化合物。然而,因為缺乏基於時間尺度上分辨光譜特徵的系統性研究,使得銅催化劑的表層原子特徵—金屬銅或氧化銅,對於反應路徑的選擇性影響仍然無法確立。在此,本篇研究提出一種具備數秒解析尺度的X射線吸收光譜,以觀測反應中催化劑的化學狀態演變…
- 110年8月10日
【本篇報導由化學系 李祐慈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有機化學中,烯丙基(C3H5-)是一個獨特的基團,因其π電子共振結構,使其能以相對穩定的獨立陰離子、陽離子或自由基形式存在。含有烯丙基的有機硫化物,如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 DDS)對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因為它與它的衍生物,俗名「大蒜素」(allicin)的二烯丙基硫代亞磺酸酯,都是大蒜與洋蔥等…
- 110年3月30日
【本篇報導由化學系 李位仁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許多有機合成的催化反應會以銅錯合物當催化劑,長久以來,科學家只能從反應過程中推測三價銅錯合物的存在。本實驗室成功地合成出三價有機銅錯合物及其衍生物和中間體,三價銅錯合物會有一個轉化的過程。這些錯合物的頂端配位基都與堅固的三角三價銅平臺緊密聯接…
- 109年12月7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陳家俊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金銀奈米捕蚊燈」(Au-Ag nanozapper)具有可調控的吸收波長和空腔大小,其長方結構的外框可捕捉不同能量的光子,並在內部的孔隙間激發近場電場的大幅增強。利用其獨特的物理和光學性質,此表面電漿子奈米材料在螢光增強、光化學催化、生物分子檢測、光電元件、光熱轉換和藥物輸送等應用有很大….
- 109年10月27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謝明惠教授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當 [EFe3(CO)9]2– 還原 BiCl3 可得到混合鉍與硫族之鐵羰基團簇物 [{EFe3(CO)9}Bi]– (E = Te, 1a; Se, 1b)。X光分析顯示1a 與 1b 為一四角椎構型,且裸露的鉍及硫族皆具有位向活性的孤對電子。1a 及 1b 可逐步進行甲基化與金屬化反應,來探討 6s/5s 及 6s/4s 的親核能力比較。在金屬化反應中……
- 109年9月15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林嘉和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設計具有表面超疏水性、高表面積、大而均勻的孔徑以及擁有出色穩定性的材料,對於合成化學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因此,我們通過選擇性地修改內部晶格重排的中孔MOF外表面來構建超疏水介孔金屬有機骨架(MOF)系統,演示其生物啟發的封裝重排策略。具有限孔隙度的…
- 109年9月15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林嘉和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研究發表了一個金屬有機骨架(MOF)孔洞材料的新發現——在溫和條件下,通過化學鍵連接的變動,可以實現MOF整體晶格結構的極快速重排。該系統在活化(即溶劑交換和脫附)後約40秒內,其結構從具有低孔隙率與非序化的MOF轉變為高孔隙率與結晶性的異構體,讓比表面積…
- 109年6月2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陳頌方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紅酒中含有的大量的多酚物質,「白藜蘆醇(Resveratrol)」是其中之一。白藜蘆醇為植物抵禦細菌入侵時,自然產生的多酚類植物抗毒素。過去研究證實其具抗癌、抗發炎、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由1980年代的「法國悖論」口號提出,富含反式白藜蘆醇的葡萄酒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故以此為出發點…
- 109年5月5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蔡明剛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理論計算化學約從1970年代開始發展,199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肯定其在量子化學的深刻影響;透過結合古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混成演算法,大幅推進對真實化學反應的描述能力,在2013年再度得到諾獎的肯定。因此,在虛擬數值世界裡所出現的化學事件,將成為當代化學製程科技中必須參考的重要資訊…
- 109年2月5日
【本報導由化學系 林震煌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以往過年時節,晚上總是會有放沖天泡的熱鬧景象,但我們可能不知道,沖天炮在「飛」的過程,和最後「爆炸」的聲響,炮裡面裝填的火藥成分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黑色火藥是按照「一硫二硝三木炭」的比例混合製成的,用比例來表示的話,大約是硝酸鉀75%、硫磺粉10%、木炭粉15%。但是實際分析…
生科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 110年10月22日
動物能算數嗎?牠們能辨別數量差異嗎?過去研究證實,孔雀魚最高可以分辨4個和5個物件的差異,鴿子可以分辨6和7,而巨猿可以分辨9和10。看起來智商不高的爬蟲類,可以分辨多大的數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研究團隊證明,臺灣野外最常見的斑龜,竟然也可以分辨到9比10,這是全世界爬行動物目前所知的最高紀錄…
- 110年10月13日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謝秀梅教授、李冠群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利用調整腸道微生物群已成為治療許多疾病的新興方法,其實也可以透過使用益生源來達成調節之功效,因為益生源可以被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利用並刺激微生物生長。我們利用電腦程式進行化合物資料庫的比對找出兩種海藻糖的雙糖類似物,乳果糖和蜜二糖,在之前的研究已證實對於聚麩醯胺和帕金森氏症模式中有神經保護作用。本研究中…
- 109年12月17日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21世紀,奈米科技快速發展,應用十分廣泛,使得人類接觸各種不同奈米顆粒的機會增加,針對其毒性的研究,也相形越來越重要,但在金屬奈米顆粒對於魚類離子細胞的潛在毒性反應仍未有充分的研究。此外,奈米銀是使用度最高的奈米金屬,在環境中最常被檢測出。本篇的研究以斑馬魚胚胎為動物模式…
- 109年11月10日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登秋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溫度上升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從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許多天然林被人工林所取代,對於此森林轉換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我們所知甚少。過去利用土培養實驗所做的研究多在單一溫度下進行,而未考慮在實際情形林溫度的日夜及季節性變化。在本研究中….
- 109年11月4日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林炎壽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阿茲海默氏症/老年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其會隨時間的推進而更加惡化。目前也沒有能完全治癒的方法,但是有藥物可減緩症狀,且新藥也正持續研發當中。推估到 2025 年,臺灣罹病的人口數甚至達…
- 109年10月15日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李佳楨教授研究團隊提供提供】
微管相關蛋白Tau於中樞神經系統含量豐富,在微管組合及穩定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正常磷酸化Tau形成的神經纖維糾結,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理特徵之一。過度磷酸化Tau因構形改變,導致聚集、氧化壓力增加及神經元死亡。本研究以表現人類傾向形成聚集的….
- 109年10月13日
1866年,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根據斯文豪(Robert Swinhoe,又稱郇和)從臺灣「打狗」採集的一種蝴蝶,發表為「Lycaena nisa」,但因缺乏圖片,百年來沒有人曉得這種「華萊士蝴蝶」究竟指的是哪一種蝴蝶。近年來,經臺師大鱗翅目學者徐堉峰比對後,確認與「Famegana alsulus」(單點藍灰蝶)為同一物種的異名,不但解開…
- 109年6月19日
【本報導由生科院吳忠信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毛小孩高齡化時代來臨 推動「動物長照2.0」。以預防保養替代疾病醫療 有效延緩寵物老化及器官退化。因少子化、高齡化、不婚族等現象,貓狗「毛小孩」被許多人當成家人對待,根據趨勢預估,到今年下半年,臺灣的毛小孩數量將超越15歲以下孩童,當毛小孩愈長壽也成了銀髮族,罹患高齡慢性疾病…
- 109年3月17日
【本報導由生科院吳忠信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吳忠信教授2019年執行科技部計畫,研究成果發現,利用科學中藥可以有效預防並且保護動物呼吸道與腸胃道的細菌與病毒感染,因此吳教授認為,科學中藥可能是預防新冠肺炎的另類思維。
吳忠信教授選用具有呼吸系統與腸胃功能保健功能的科學中藥作為飼料添加劑…
- 109年3月13日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黃士穎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臺灣島是地質歷史的晚期,約五百萬年前,由於菲律賓及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而開始形成,至三百萬年前才形成臺灣島現今的結構。在這樣特殊的一個大陸型島嶼上擁有特有種生物比例高,而且臺灣島完整形成之後,大部份的時間處於冰期與間冰期的循環。如此的地質歷史結合氣候的變化,以及…
- 109年2月24日
【生科學院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研究】
外來種植物除了會阻礙原生植物的生長外,也可能成為致病病媒生物的溫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研究發現,在澎湖相當強勢且非常難移除的外來種植物銀合歡,提供了恙蟲這種病媒相當適合的生存環境,研究成果近期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
地科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 110年11月9日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謝奈特(J.G.Shellnutt)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地球為太陽系中唯一具有固態大陸地殼的行星,而大陸地殼的形成及演化是極重要卻未被完全理解的議題。隨板塊學說的發展,一般認為大陸地殼形成於聚合性板塊邊界,亦隨板塊內部高溫玄武岩質岩漿噴發而形成,這些大陸地殼中大規模火成岩堆積也稱為…
- 110年1月5日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
葉孟宛教授研究團隊提供說到科學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身穿實驗袍、手握試管,長相精明,似乎無時不刻都待在實驗室內的研究員,大概就是大眾的第一印象了吧。不過,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一位柔美的女性科學家呢?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社會的確多少改變了些。台灣也有越來越多….
- 109年11月26日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全世界的觀測儀器逐年增多增密的趨勢下,傳回雲端的連續資料,如何快速做偵測和分類運算,是即時地震學的一大挑戰。近十年,利用機器學習進行地震學相關的應用逐漸盛行,藉由標籤化資料,進行分類和回歸(監督式學習),抑或經由未標籤化的資料做分群和降維(非監督式學習),讓電腦學習並建立模型以大幅地減少人工介入處理的可能性,已蓬勃風展。除了地震….
- 109年6月2日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沒有地震發生的地殼深處,有一種長得像雜訊(noise-like)的震動源,它們不動聲色地釋放能量,可對應到高達規模7的地震。這默默釋放的能量,提供了應力的傳遞,「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能影響著鄰近地震的發生,在區域地震潛能估計裡,是不可忽略的一環。這種特殊的震動源,叫做…
- 109年3月9日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 吳朝榮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全球暖化引起之氣候變遷,對海洋與生活其中的生物造成重大衝擊。許多科學文獻指出儘管大氣中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全球變暖在最近幾十年似乎趨於平穩,如此的氣候條件對黑潮會有怎樣的影響? 黑潮變動對於臺灣氣候及漁業經濟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我們的研究指出,黑潮在近二十年…
- 109年2月18日
臺灣面臨嚴峻的高教人才競爭,為延攬優秀學人,今年3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正己校長與國內多所頂尖大學校長、副校長隨科技部、教育部等團隊前往英國、法國、德國舉辦說明會,並成功延攬海外學人—李悅寧,在2017年取得巴黎第7大學(Universite Paris Diderot)天文與天文物理博士學位、於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的天文學者。
資工系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110年2月24日
近年來人工智慧之深度學習模式深受注目,我們的研究即以此技術應用於生物事件辨識與擷取,並以遷移學習的方法得以減少語料庫建置的需求。
生物文件中複雜的生物過程如果以結構性的方式表達(例如:調節網路),往往比文字描述更為清楚…
科教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 109年11月17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方素琦教授、許瑛玿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樹聲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今日社會面臨更多複雜、非結構性的社會性科學議題 (Socioscientific Issues),包含了基改食物、氣候變遷、核能的使用到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治等。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期望所培育出的下一代公民,對於這些社會性科學….
- 109年5月6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楊芳瑩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我們說眼睛是「靈魂之窗」,西方則說眼睛是「window of mind」,可知自古以來不論國界,大家都認同眼睛能透露許多心智的訊息。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已不再是哲學性的譬喻,因為不論是在心理學或是教育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藉由眼睛的活動來描述認知與學習的歷程。楊芳瑩教授近年來…
- 109年5月6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心楷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現代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非文字和數位化的視覺表徵充斥於生活中,例如:照片、示意圖、表格、動畫、和梗圖等。長期以來,科學界亦運用各式表徵 (如:數學公式、化學符號、結構式、模型、循環圖和模擬等) 呈現科學內容和探究過程,因此吳心楷教授在科學教育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
- 109年3月9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許瑛玿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今科技與科學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衍生出一些跨領域的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這些議題複雜度高,常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許瑛玿教授研究團隊研發多元鷹架嵌入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數位教材(例如:水庫興建、海岸變遷、綠建築、焚化廠的興建等),經…
- 109年2月24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雲端教室系統CloudClassRoom(CCR),該系統擁有「跨平台」、「免安裝」、「支援多種出題型式」、「即時分析統計」、「遊戲模式」等多種特色,可有效協助內斂的臺灣學生在課堂上「按」出自己的想法,讓老師得以即時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CCR讓學生可…
環教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109年2月5日
【本報導由環境教育所 方偉達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優聘教授兼所長是一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跨域的「斜槓學者」。他運用風水的原理,依據太極圖的格式,運用人工濕地水文進行順向和逆向迴轉的原理,進行人工濕地的營造,讓水流流速減緩,可以運用一點地方…
- 109年2月5日
【本報導由環境教育所 方偉達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優聘教授兼所長,是位在理學院跨域社會科學的學者。在進入臺師大之前,他曾任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的助理教授(2008-2012)。方教授從1992年赴美國亞歷桑納州立大學攻讀環境規劃碩士,醉心於世界各國的旅遊環境,曾經遠赴26個國家,實地考察。他也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