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在家遠距教學 環教所教授憂心學生「環境知覺失調」

  • Post author:

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所長於6月17日在國際期刊「PeerJ」發表「國小學童網路成癮症」研究,針對竹科園區小學生,對照疫情前後,使用網路視訊、且用手機玩遊戲的學生比率增加,高達九成以上的學生,每天使用3C和網路時間超過兩小時,尤其在教師網路教學之外,會自行玩手機網路遊戲,有網路成癮跡象,且出現「環境知覺失調」,亦即疫情期間不再到戶外,在室內網路視訊久了,對環境的敏感度和接觸戶外的意願都降低。

因為臺灣本土案例連環爆,確診個案數從每天十幾二十人,一口氣增加到5月15日的180人確診,雙北市也升級到三級警戒等級,教育部宣布中小學採用遠距教學。經過一個月網路學習,家長抱怨孩子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甚至在家長不注意之下,玩線上遊戲玩到手機和網路成癮。家長抱怨連連,充滿無奈。

待在室內網路視訊太久 對外接觸意願恐降

環教所優聘教授方偉達所長在這篇學術性文章中,探討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孩子所產生的環境知覺失調,事實上已經對於外界環境無感,而且欠缺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

方偉達說:「PeerJ的研究,涵蓋生物和醫學科學研究」。他認為,因為學生沉迷手機上網,造成網路手機成癮,導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學習成績,以及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此外,網路成癮對於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傷害。在臺灣,重度使用與非重度使用手機學生的個人規範、社會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親環境的行為,都有很顯著差異。

方偉達教授指出:「重度使用手機遊戲的學生,欠缺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只能透過來自外部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對於外在環境沒有感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會產生了一種環境知覺失調的現象」。

相較之下,中度或是輕度使用手機遊戲的兒童,可以通過對於自我認知和自我要求的知覺行為控制,影響他們的環境友善的行為,他們比較會有主見,喜歡參加戶外活動。

方偉達說,教育部政策是矛盾的。因為不能強調戶外教育,又要求學校教師在網路上教好教滿,放任學生在網路上流連。家長因為忙碌,根本無法管。學生之後在網路上產生成癮現象,教育部卻束手無策。

方偉達率領團隊調查學童網路成癮對環境行為的影響,針對臺灣手機、電腦等3C產品的研發製造重鎮的新竹科學工業園附近八所公立小學學生,共調查了225位11-13歲的參與者,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其中重度使用者96人(每日使用2小時以上)與中度使用學童129人(每日使用半小時以下),分別佔43%和57%,進行比較和訪談。

專家建議家長 要帶孩子到戶外散步

方偉達說,不少家長在家上班視訊開會,無暇他顧,小孩會藉故說在網路上課,其實是趁機上網打電動、拚賽車、打怪。如果是媽媽在家上班,會狠狠管制小孩,小孩比較不會作怪;如果是爸爸在家上班,就會成了「地鼠爸爸」,因為要忙自己的事,會躲在書房視訊,看到小孩偷玩手機、網路會唸一下,但最終會睜一隻眼避一隻眼,最後就放爛,以致孩子沉淪網路。

方偉達表示,加拿大、美國這一年多來幾乎都用網路授課,少年人際斷鏈、沉溺網路、親子衝突等情況比臺灣嚴重得多,未來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建議家長要帶孩子到戶外散步、觀察生態等,做一些會流汗的活動紓解,同時代謝腦中的廢棄物,會有明顯改善。

他說,過去帶過一些高關懷的學生,當他們穿上青蛙裝下到濕地看生態,身心狀況都有明顯改善;另外像偶爾洗冷水澡、泡冷泉也有不錯的效果。(資料來源:環教所、聯合報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參考資料來源: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mong excessive smartphone usage children and moderate smartphone usage children in Taiwan

論文網址:https://peerj.com/articles/11635/

環教所優聘教授兼所長方偉達在6月17日的國際期刊 PeerJ 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孩子所產生的環境知覺失調。
疫情警戒升級一個多月的居家防疫期間,疫情期間不再到戶外,在室內網路視訊久了,對環境的敏感度和接觸戶外的意願都降低。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教育處提供
方偉達所長在國際期刊「PeerJ」探討「國小學童網路成癮」,恐怕出現「環境知覺失調」
▲方偉達教授研究「台灣小朋友網路手機成癮」登國際期刊。 (圖/方偉達教授提供)
臺師大環教所方偉達教授(右),曾獲農委會林務局頒獎表揚「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他長年守護濕地環境、協助保育法規制定,並致力推廣環境教育,代表臺灣參與國際性的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委員會議。
在美國羅德島獲贈濕地期刊最佳副主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