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系詹羑津校友溝通在地 推行風電翻轉教育

  • Post author:

2021年是臺灣離岸風電建設重大里程碑,同時有六個風場正在進行海上施工作業,不過風電要開工不是只有海上需要打點,從海上到陸上都有許多細節要搞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校友、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地方關係資深專員詹羑律因此成了風電建設在地溝通的重要靈魂人物。

畢業於臺師大地科系碩士班的詹羑律本來想發揮專長,找份學有專長的相關工作,有人從中牽線離岸風電工作,不過當她面試時候,沒想到最後工作內容,卻是在彰化家鄉工作的溝通專員,不但可以返鄉不必北漂,又可就近照顧家裡。

詹羑律說,本來以為她就讀的科系要回彰化工作會很困難,想說父母身體健康,可以在外工作一陣子再返鄉,不過就在第二次面試的時候,CIP董事總經理許乃文就問她,要不要回鄉工作,而且工作能與在地結合,為鄉親服務,天下掉下來的工作機會,讓她的人生規劃提早實現。

地科系詹羑津校友、CIP地方關係資深專員詹羑津,推行風電翻轉教育。

不過在返鄉工作後,面對地方溝通,一開始不是很順利,詹羑律指出,過程要下很多功夫,也要有耐心去聽居民的聲音,長期走訪各鄉鎮甚至到廟口,一年拜訪很多次,尤其是在地漁會,每兩周都要見面一次,一直走一直溝通,把資訊全部公開透明,才有今天的成果。

「漁會是很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所有離岸風電海上船隻都可能影響在地漁民,甚至是工程期間會需要鯨豚觀察員、施工警戒船之類,都有請漁會協助,充分溝通才能讓衝突降到最低。」詹羑律說,現在施工團隊會通知漁會接下來的進度,請漁民避開海上作業,目前這些工作很順暢的在進行之中。

不僅在漁會上下功夫,為讓離岸風電可以深根,與在地學生接觸成了重要工作。CIP規劃走入校園,成立「追風科學工作坊」,走訪沿海鄉鎮的國小,學生與家長的反應都讓她印象深刻。

詹羑律笑說,有次幫小朋友們分組在校園「追風」,旁聽的媽媽反而帶著小朋友衝出去找風,最後整組找到全校風最大的地方,媽媽說「從小在這邊長大,知道學校那裡的風最大」,讓小朋友瞬間相當自豪。

另外也有手做發電機,讓家長協助小朋友比照風車製作葉片,透過風能來轉動發電機,進而理解真實風力發電的狀況,過程中家長反而比小朋友還更投入,小朋友也會用崇拜的眼神看著自己的父母,間接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這是預料之外的事,看著親子更緊密後,讓她充滿更多的成就感。

要編寫地方溝通的教材,詹羑津花了很大的心力,她找遍很多地方,臺灣相關的教材資料非常少,幾乎都是她親自一步步撰寫,透過朋友與老師們的幫忙,從資料蒐集到教材撰寫,最終才有完整一套符合在地需求的教材。後來這樣的科學教材,被彰化教育局看見,陸續在國中小學各個校園內推廣,進而翻轉當地的教育。

今年疫情升溫,對於地方溝通是否帶來衝擊和影響?詹羑律說,疫情的確讓許多計畫停下來,從自主規劃的教育活動、拜訪行程都受到影響,甚至部分計畫被迫延期,但是也趁此時減少群聚的空檔,可以好好規劃接下來更多的工作,像是今年開始就要展開近岸永續發展基金(NSDF)的運作,這是CIP與彰化沿海六鄉鎮量身打造的合作制度,伸港鄉、線西鄉、鹿港鎮、福興鄉、芳苑鄉、大城鄉都是合作對象,希望可以透過這筆基金適時協助居民,做好敦親睦鄰工作,讓離岸風電走得更長遠。

換位思考 耐著性子溝通

「地方溝通最困難的點,就是對方只是想表達但沒有要聽」,CIP地方關係資深專員詹羑律認為,地方溝通需要下很多功夫,她一開始是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當居民提出意見就會想要傳遞正確的知識。

「很多事情不是外傳的那樣」,詹羑律說,這樣的對話方式很不利於溝通,因為對方只想講自己想講的,有時也沒想要知道到底那些才是清楚且正確的資訊。

詹羑律說,後來經過慢慢調整,透過轉念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角度來思考,多考慮環境生態、漁獲量情況等,就能理解對方的反應其實很正常,因此才能在下一次溝通時,做出更合適對應。耐著性子溝通,才能讓地方溝通愈來愈順暢,隨著離岸風電的建設愈來愈多,民眾也開始漸漸了解風電產業究竟在做什麼。(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小檔案

現職:CIP地方關係資深專員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地質組
經歷:台中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921地震博物館研究助理、中央地質調查所行政助理
座右銘: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更好、對社會有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