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與重力中心科普講座 探討天文臺觀測與未來展望

  • Post autho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天文與重力中心主辦「2023大眾科普講座秋季場」,10月27日迎來「小型天文臺面面觀」第二場系列講座,由臺師大物理學系吳亞霖助理教授主持,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王斌威博士,以「依山傍海觀星去—談談墾丁天文台的定位與未來」為題,帶領與會人員一起認識墾丁天文台的多元發展現況。

墾丁天文台由天文學家孫維新教授在2000年主導設立,現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除觀測小行星和流星,更與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及金門教育遙控天文台攜手參與NASA SSERVI的國際合作計畫,建構一個三角觀測網絡,監測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產生的閃光。此外,墾丁天文台也致力於科學推廣教育工作,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舉辦超過600梯次的研習營,參與學生逾10000名,是臺灣天文教育的創始基地。

王斌威研究員直指,天文臺屬於技術本位工作,持續運營的關鍵在於人才,設備的新舊程度相對影響不大。而天文臺的經費亦不能單靠參與科技部計畫,重要的是自行開源以維持天文臺的運作。因此,墾丁天文台鎖定高中生及大學生族群,在考量學生放假時間及氣候對天文觀測之影響後,將營運重點放在每年寒暑假的研習營。除了以報名費用作為支持天文臺的經費之外,活動精髓更在於透過要求學員至科博館進行成果報告,適當地施予學員壓力,讓學員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及實務操作的動力。

「就算是學生,還是可以做很多事!」王斌威研究員強調,學生擁有相對彈性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天文科學人才方面,墾丁天文台以年齡為劃分依據,設計了給高中生4天3夜、大學生8天7夜的課程。前者包括基礎天文學、儀器介紹、實作觀測、數據分析,以及一個「小課題」;後者包含天文觀測基本原理、實際觀測、數據處理與分析、光譜拍攝,授課內容更增加了在觀測天文學佔有重要地位的「天文測光學」,期待藉由課程安排,讓對天文有興趣的學員收穫更多。王研究員更透露,未來可能邀請大專院校的老師們來設計更進階的研習內容,希望藉此讓科學教育臻於完善。

臺師大天文與重力中心成立於2021年1月,成員來自地球科學系、物理系、數學系,目前研究領域囊括行星科學、恆星形成、黑洞物理、以及宇宙學。除邀請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中心也積極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並推出天文與重力學分學程供學生選修,培育未來研究人才。除了本場講座以外,天文中心已於9月15日舉辦首場天文臺系列講座,由國立清華大學賴詩萍教授主講「清華大學天文臺的前世今生」,後續也將推出第三場系列講座。

擔任本場講座主持人的臺師大物理學系吳亞霖助理教授表示,科博館的科學推廣活動及正在進行的研究,都是臺灣推動天文科教的基石,期待透過一系列講座的舉辦,持續增進大眾對天文臺的認知。更多詳細資訊敬請關注天文與重力中心官網(https://www.cag.ntnu.edu.tw/)及「CAG NTNU」Meta粉專。(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陳昱辰∕編輯:張適)

物理學系吳亞霖助理教授期待透過一系列講座的舉辦,持續增進大眾對天文臺的認知。
王斌威研究員強調,學生擁有相對彈性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天文科學人才方面,墾丁天文台以年齡為劃分依據,設計了給高中生4天3夜、大學生8天7夜的課程。
曾任光學儀器公司工程師的臺師大地球科學研究所學生陳泰山會後帶領與會師生認識師大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