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校史 典藏文物 – 從博物學發展探究百年菁英培育之路

  • Post autho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傳承臺北高校校史,延續近百年辦學歷程,培育出一代一代師大人,對教育、社會、產業、外交等領域之發展影響深遠。隨著時間滾軸推移,這些辦學進程、菁英學子紀要逐漸堆疊成宏偉的歷史軌跡,使師大茁壯為國際名校。

追溯校史沿革,1949年臺北高校(臺北高中)奉令停止招生,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繼承臺高蘊藏豐富歷史的校地、建築、設備、圖書等。2019年8月理學院生命科學系植物分類研究室整理出當時臺北高校移交的博物學教具、植物標本等文物,現階段初步修復了17件植物教具、歸檔近400件植物標本與250幅植物繪圖。

依教具、標本及繪圖標籤上訊息推測,這批臺高移交的教具製作年份約為大正14年至昭和2年(西元1925-1927),推測為臺高成立之初即向標本製作所購買,而標本及繪圖則為昭和5年及6年(西元1930及1931)尋常科一年級(為現今學制國一)學生作品。

承先啟後的實務辦學經驗

這些教學材料及學生作品不僅讓現代研究者得以追溯90年前,在相同學習空間、不同時空背景及學制規劃下,學校在博物學(似現今動物、植物、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以實務教學為導向的辦學經驗,同時更蘊含繼往開來的歷史意義。

臺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學者、臺史所蔡錦堂教授表示,「校史文物的保存,記錄與傳承了教育現場故事,許多生命歷程從文物中得以延續,進而在研究文物過程中,思考文化背景、詮釋人物故事,並在推廣中實踐教育意義,歷史價值也從中昇華。」

這些作品中,包含了日治時期至戰後臺灣五大望族之一的基隆顏家子弟顏朝邦,臺北帝大醫學部畢業的林忠實、王文杰、臺北高校第三任校長下村虎六郎之子下村覺、臺北帝大醫學部教授橫川定之子橫川宗雄、以及入圍第八屆臺展、總督府醫院院長於保乙彥之子於保義彥等菁英才子作品,件件作品皆呈現當時菁英培育的學習歷程。

在歷史軌跡上,相對於在文字紀錄中構思畫面,從學生所製作的標本及繪圖中,去建構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人物故事,更為具體且貼近真實。而在研究方面,這些採集過程及途徑,描繪植物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情境及效果,在民俗(又稱民族)植物學的研究範疇將會是重要素材。植物分類學、生科系王震哲教授認為,「累積十個十年的良好保存,方能成就百年文物的誕生,師大將這批『非文字敘述』的歷史記載保存,在近代歷史學及植物學等方面都蘊含了深刻意義。」

非文字之紀載 描繪歷史藍圖

師大植物分類研究室助理,也是此次負責歸檔、記錄這批教具、標本檔案的林怡均也表示,標本在分類學上是重要證據,製作品質良好的植物標本則是研究的基本技能。「其實不論今昔,在教學上透過標本製作,讓學生學習採集、觀察花、果實、葉子等細節去了解植物生長狀態,是最直接且扎實的實務學習途徑,而8件保存完整的教具則記錄了當時生活模式、教學內容的發展與變遷。」

保存百年文物 傳承辦學精神

教學內容轉變,描繪了今昔人與植物間的關係有著相當差距,隨著植物纖維走入歷史篇章,人們在食衣住行方面,與植物的依賴關係也不斷轉變,師大將這些文物保存下來,不僅記錄了校史發展,現代及未來學子也得以從具體素材中去鑽研、發展其專業領域的研究項目。

如同校地、建築與設備,文物傳承除是歷史的延續,也是學習的途徑。藉由文物研究及推廣,發揮教育功能,在記錄師大近一世紀辦學歷程同時,更傳承時代菁英的學習精神、延續教育使命,期許在時空背景遞進之下,師大操持創校精神,培育對國家發展及建設有貢獻之人才。

(採訪及撰文: 公事中心:余庭翎 / 編輯:余庭翎/ 核稿:張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