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講座談論綠建築 建材再利用落實減碳

  • Post author:

「人工智慧可以讓我們走得更快,但生物智慧、大自然學習,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臺師大通識講座4月21日邀請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羅翊榮建築師,與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從建築設計的角度談低碳美學,宣導建築材料再利用的循環設計,致力降低建築對環境的破壞,落實永續減碳。

全球暖化議題近年受到強烈關注,造成的氣候變遷為人類政治經濟局面帶來巨大衝擊,其中降低碳排放更是各國迫切解決的問題。而建築所產生的碳足跡或是使用建築時所消耗的能源更是不容小覷,因此綠建築也成為一門顯學,如何在設計生產與環境保護獲得平衡,變成建築設計時的一大課題。

羅翊榮認為,現代建築除了必須顧及古典上「堅固、適用、美觀」的第一原則外,更應該將永續和低碳作為考量的一部分。他以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為例,從地域性選材到鋪滿太陽能板的綠屋頂,成為北投標誌性建築。長形的陽台設計鼓勵民眾嘗試戶外閱讀,更間接節省館內的照明燈具數量,以空間設計的手法達到節能。

他也強調,建築師也可在選材、廢物利用、空間留白上著墨,達成減碳的實際方案,像是臺東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其商舖以回收貨櫃屋作為基本小單位,達成符合空間需求,又能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另外他也提到事務所曾負責設計的淡水藝術工坊,其門廳旁的牆面以回收面磚裝修,該建材為拆除原基地舊房屋之屋瓦回收而得,更能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

羅建築師表示,設計建築也應效法自然,如同大自然裡的樹木,隨著換季,落葉會成為土地的肥料,因而不會存在所謂不需要的資源。建築應以「建造-使用-拆除」的生命週期,可重複使用、容易拆除的設計方式,讓材料可以再次找到其新生命週期。近來他也宣導共享材質認證系統平臺,如同護照形式記錄每個建築材料的數量和位置,期待後續能實踐「建築是材料暫時寄放處」的理念。(撰文:校園記者音樂110李學淇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淡水藝術工坊,其門廳旁的牆面以回收面磚裝修,該建材為拆除原基地舊房屋之屋瓦回收而得,更能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圖片來源: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

羅翊榮認為,現代建築除了必須顧及古典上「堅固、適用、美觀」的第一原則外,更應該將永續和低碳作為考量的一部分。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擔任活動主持人。

臺東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其商舖以回收貨櫃屋作為基本小單位,達成符合空間需求,又能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圖片來源:九典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