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教授培訓我國選手,參加2021年「第18屆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成績於12月20日晚間揭曉,6位參賽學生共獲6面金牌,國家總體排名第1名。教育系校友、教育部長潘文忠獲知好消息後,也立即送出祝賀,恭喜他們的努力獲得豐碩成果,並為臺灣爭光。
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Junior Science Olympiad, IJSO)為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整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等科學相關學科舉行國際競賽。按照規定,國中奧賽選手須未滿16歲,臺灣今年派出6名選手,其中5人今年剛上高中1年級,1人現為國中9年級,6名選手全數拿下金牌。
我國自2004年起參賽,歷年均獲佳績,至今總計獲得89金13銀,總體排名10屆拿下第1(不含今年)、5屆拿下第2。本年度競賽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共59國、359位選手參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需派領隊代表赴杜拜參與實體會議,選手則在自己國家以遠端監控方式參加比賽,所有競賽過程與歷屆相同。我國2位領隊代表於12月11日飛往杜拜參與實體會議,預計12月21日搭機返國。
6位選手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教授組成教練團隊負責培訓,12月13日開幕典禮後,領隊教師們隨即與學生分隔,並參加線上會議和試題討論,選手則開始進入無通訊的競賽階段,直至12月18日傍晚,完成實驗競賽後才可對外通訊。臺灣金牌選手包括臺北市建國高中陳柏凱、臺中一中戎慶一、臺南市建興國中蔡依珊、臺南一中林軒名、臺南一中張丞漢、高雄中學許孟哲。
目前就讀臺南一中的林軒名,拿下金牌之餘,還獲得競賽特別獎項「理論獎」及「總成績獎」,名列全體參賽學生第1名。他形容自己是老師眼中的調皮搗蛋學生,遇到問題時總想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因而常做出些「耍小聰明」的舉動,但也因此不斷發掘並探究問題,並透過實際操作理解教科書中的知識。
林軒名對在意的事物,總是想做到盡善盡美,參加課外活動時也不斷提問,嘗試以批判性思考和團隊協商,克服各種大小問題。他認為國際奧賽在充滿挑戰的同時,同儕競爭也激發出絢麗的火花,讓他獲益匪淺。
林軒名提到,今年因採遠端參賽,實驗操作遭遇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包括器材損壞、藥品配置等,讓他們被扣了不少分數,很可惜沒拿到實驗的前3名。但6名選手都拿下金牌,成果仍讓人滿足。
6名選手中年紀最輕,目前就讀臺南市建興國中的蔡依珊,不只對科學充滿興趣,也曾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的長笛獨奏項目拿下全國第9名。她認為在繁忙的課業中,音樂是抒解壓力的最佳辦法。
今年領隊的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張永達教授表示,今年理論題陷阱多、偏難,思考需要比較嚴謹一點,否則容易掉分。實驗操作部分,藥品由各國配置,取得成分、廠牌可能無法一致,評分的公平性和精準較難拿捏。臺灣選手在化學操作上按照主辦單位提供的方式,得出來的數據算是精準,但不被學術委員會接受,因而有掉分情形。
國教署表示,為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教育部訂有相關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次競賽金、銀、銅牌的學生,可保送高級中等學校或專科學校五年制就讀,獲金、銀、銅牌者還可分別得到教育部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未來將持續選訓學生參與此項活動,增加海外競賽經驗並拓展國際視野,並期盼藉此增加我國與各國科學教育發展的交流與合作機會。(資料來源:教育部、中央社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