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點 - 科教所
更新日期 2025.06.11
- 111年09月15日
【本篇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志鴻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中,了解青少年的科學動機信念有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還與未來專業發展與職涯選擇有關。本研究利用國際大規模評估(ILSM),比較臺灣、美國與澳大利亞三國的青少年科學動機信念是否不同。研究使用2019年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資料進行分析,為進行跨群體的比較,需要先評估科學動機信念比較不同群體間的準確性,此即測量恆等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 MI)。使用多組群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恆等性足夠後,才可進一步比較群體差異。研究結果發現…
- 111年08月13日
【本篇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心楷講座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科技工具的普遍,有越來越多大型評量,如: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托福測驗(TOEFL test)等,開始運用科技和網路來評量學生的知識、能力、或素養。這類的科技化評量具有不少優點,包括:可進行自動評分、提供即時結果和回饋、方便施測過程的資料收集、以及減少施測場地和人力安排的費用等(Kuo & Wu, 2013; Kuo et al., 2015)。…
- 109年11月17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方素琦教授、許瑛玿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樹聲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今日社會面臨更多複雜、非結構性的社會性科學議題 (Socioscientific Issues),包含了基改食物、氣候變遷、核能的使用到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治等。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期望所培育出的下一代公民,對於這些社會性科學….
- 109年05月06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楊芳瑩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我們說眼睛是「靈魂之窗」,西方則說眼睛是「window of mind」,可知自古以來不論國界,大家都認同眼睛能透露許多心智的訊息。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已不再是哲學性的譬喻,因為不論是在心理學或是教育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藉由眼睛的活動來描述認知與學習的歷程。楊芳瑩教授近年來…
- 109年05月06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心楷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現代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非文字和數位化的視覺表徵充斥於生活中,例如:照片、示意圖、表格、動畫、和梗圖等。長期以來,科學界亦運用各式表徵 (如:數學公式、化學符號、結構式、模型、循環圖和模擬等) 呈現科學內容和探究過程,因此吳心楷教授在科學教育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
- 109年03月09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許瑛玿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今科技與科學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衍生出一些跨領域的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這些議題複雜度高,常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許瑛玿教授研究團隊研發多元鷹架嵌入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數位教材(例如:水庫興建、海岸變遷、綠建築、焚化廠的興建等),經…
- 109年02月24日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雲端教室系統CloudClassRoom(CCR),該系統擁有「跨平台」、「免安裝」、「支援多種出題型式」、「即時分析統計」、「遊戲模式」等多種特色,可有效協助內斂的臺灣學生在課堂上「按」出自己的想法,讓老師得以即時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CCR讓學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