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點 - 生科系

更新日期 2025.07.17

全球海洋正面臨嚴重的塑膠污染危機。研究顯示,自1950年代以來,塑膠產量快速增加,導致大量廢棄物流入海洋,預計到2050年,累積量將達120億噸。這些塑膠不只來自日常用品,還包括洗衣產生的微塑膠纖維、保養品中的微珠等。全球超過1000條河川占了海洋塑膠排放的八成,其中亞洲的排放最嚴重。塑膠進入海洋後會被生物誤食,甚至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影響健康。這份研究強調,光靠單一國家的努力不夠,必須加強全球合作,從減少使用、加強回收,到開發替代材料,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改善海洋塑膠污染問題。

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補助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實驗室近日於臺灣中海拔霧林帶發現一種全新蜥蜴物種,並刊登於國際期刊。這個新種被命名為「呂賴氏蜓蜥」,不僅為臺灣體型最小的已知爬行動物之一,也具有高度地區特有性。本次新種命名特別以臺師大呂光洋教授與賴俊祥博士為名,向兩人長年致力於臺灣高海拔山椒魚研究的貢獻致敬。呂教授自1980年代起深入臺灣各大山區,領導研究團隊發表多種高山山椒魚新種,如南湖山椒魚與觀霧山椒魚。賴博士則在2016年一次野外探勘時不幸殉職,令系上師生永誌不忘。
這項發現除彰顯臺灣高山生態的豐富多樣性,也再度證明長期且深入的野外生態調查對保育與物種發現的重要性。

沈林琥教授研究團隊調查了全球海洋微塑膠污染的範圍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首先深入研究塑膠如何進入海洋,重點是塑膠沿著海岸線的積累,特別是太平洋垃圾帶(GPGP)的形成和影響。透過五大洲海洋微塑膠濃度圖,揭示全球微塑膠污染分佈。此外,也探討了微塑膠對海洋野生動物的影響,以及它們可能進入人類食物鏈,構成潛在的公共衛生風險。本研究結果凸顯了微塑膠污染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並強調亟需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政策措施來應對這項挑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趙怡姍副教授研究團隊,根據形態與分子親緣分析,鑑定並發表鳳尾蕨科Hypsopodium節兩個全新物種: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與菲律賓的Pteris faba,以及所羅門群島的Pteris rubella,並提供完整的標本資料、分布、棲地描述與鑑定特徵照片。
此外,團隊也針對另外三個相關物種進行親緣關係分析,確認Hypsopodium節物種總數增至14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此節物種可藉由二回羽狀葉片與紅棕色葉柄與其他鳳尾蕨區別。研究成果豐富了熱帶蕨類植物的分類與演化知識,為全球植物多樣性研究提供關鍵基礎資料。

基因滲入助蘇鐵適應海岸環境 揭示隱藏支序演化奧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廖培鈞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探討臺灣東部蘇鐵(Cycas revoluta)的演化歷程,發現廣泛分布於海岸地區的族群曾發生跨支序基因滲入,獲得具抗蟲、耐熱與耐旱功能的適應性遺傳變異,使其成功適應乾燥炎熱的海岸環境。相較之下,隱藏支序族群未取得此等遺傳優勢,分布侷限於內陸河谷。此研究不僅揭示基因滲入在物種適應中的關鍵角色,也突顯臺灣蘇鐵族群在演化與保育上的重要價值。

外來種生物通常會帶來不良影響,當它們與原生生物生態需求相近時往往會產生競爭關係,威脅原生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外來種生物若與原生生物屬於同一生物種,兩者間可能因缺乏生殖隔離導致遺傳滲漏現象,使原生生物基因庫受到汙染,進而使原有的特性消失,甚至導致特有亞種喪失。近年來自亞洲大陸的散紋盛蛺蝶入侵臺灣後,卻提供了有趣的「正面」案例:臺灣原本棲息著被視為是散紋盛蛺蝶亞種的蝴蝶族群,大陸性族群入侵後經過多年兩者間沒有雜交發生,因此證明臺灣的族群和大陸族群屬於不同的生物種,應正式修訂為臺灣特有種。

隨著塑料污染加劇,微型與奈米塑料對水生生物構成嚴重威脅。林豊益特聘教授團隊研究發現,聚苯乙烯奈米顆粒可穿透魚類皮膚並累積於內部器官,嚴重影響斑馬魚胚胎的發育、運動與感官功能。斑馬魚因其透明胚胎與快速發育,為理想的毒性測試模型。研究結果突顯奈米塑料對魚類基本生理功能的危害,警示我們須加強保護水域生態,減少塑料污染以維護生態平衡。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手腳關節,免疫細胞的招募與活化在病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本研究聚焦於趨化因子CXCL1在RA中的作用。結果顯示,CXCL1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成纖維細胞(RASFs)中,透過劑量與時間依賴性方式促進環氧合酶-2(COX-II)表達。過度表達CXCL1會提高COX-II水準,反之以shRNA抑制CXCL1則降低其表達。進一步分析發現,CXCR2、PLC與PKC訊號通路參與此過程,且CXCL1也促進NF-κB轉錄活性,增強發炎反應。本研究揭示CXCL1在RA炎症機制中的新角色,有助於未來治療策略的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豊益帶領團隊,利用斑馬魚胚胎模型成功解析化療藥物「順鉑」的腎毒性機制,為開發保護藥物提供新方向,並符合國際動物福祉標準。研究發現斑馬魚胚胎的離子細胞與人類腎細胞功能相似,可作為替代實驗動物的新模型,降低動物實驗的需求。團隊克服技術挑戰,開發非侵入式掃描離子電極技術與多重螢光染色技術,提升毒性檢測效率。未來將擴展至心毒性、神經毒性等領域,推動更人道且高效的藥物測試模式。

臺師大與生多所於世界青蛙日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證實其與琉球琴蛙為不同物種,並以陳世煌教授命名,以表彰其40年前的發現。魚池琴蛙族群僅存於南投蓮華池與日月潭周邊,數量稀少,成為全球最瀕危蛙種之一。其特殊的泥窩繁殖行為使其對環境變遷極為敏感,棲地破壞、外來種入侵等威脅迫在眉睫。學者呼籲各界共同保育,並透過分類學研究奠定未來復育基礎,展現臺灣生物多樣性的珍貴價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梁頴儀於研究期間發現並命名澳門首個水熊蟲物種——「寶石棘影熊蟲」(Echiniscus gemmatus),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Zootaxa》。此發現展現澳門生物多樣性價值,並為微觀生物學研究開啟新篇章。梁頴儀克服研究資源限制,透過臺師大、中央研究院及波蘭學者合作,成功完成物種鑑定,研究成果有助於探討水熊蟲在生態環境中的適應性及氣候變遷影響。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趙建棣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團隊提供】
這份研究詳細分析了天門冬科植物的葉表皮形態,並評估其於系統分類的重要性。本研究發現,葉表皮在科的位階上有不一致特徵,但是垂周壁和氣孔形態提供了不同族的分類證據,尤其是沿階草族和黃精族植物。在沿階草族中,麥門冬屬和沿階草屬具有相似的表皮形態,暗示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也得到了相關研究的支持。黃精族的葉片表現出圓形和波浪狀的垂周壁。本研究還推測氣孔和棲地類型之間的關聯,儘管葉表皮特徵對於植物適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陳栢均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膀胱癌(BC)中,高分級肌肉侵犯型膀胱癌(MIBC)因高復發率和低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療法。研究顯示,hsa-miR-30a-3p在膀胱癌中表現下降,其可抑制MMP-2和MMP-9表達,降低癌細胞侵襲能力。此外,hsa-miR-30a-3p透過抑制ATG5、ATG12和Beclin1,減少保護性自噬作用,提升膀胱癌細胞對順鉑(Cisplatin)的化療敏感性。在小鼠模型中,hsa-miR-30a-3p抑制腫瘤侵襲,並與順鉑聯合治療增強抗腫瘤效應。此研究提出hsa-miR-30a-3p作為膀胱癌輔助或替代療法的新策略。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順鉑(cisplatin)是一種常見的化療藥物,但它可能引起腎毒性,這對治療造成限制。同時,順鉑排放進入水環境,也可能對魚類造成損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林豊益教授團隊使用斑馬魚胚胎研究了順鉑對胚胎離子細胞的損害機制。研究團隊發現,順鉑對胚胎的毒性與暴露濃度和時間有相關性,導致離子細胞數量和功能受損。這種損害與抗氧化和細胞凋亡基因的表現有關,增加了細胞氧化壓力、損害粒線體,以及促進細胞凋亡。這個研究模型可用於篩選測試能減輕順鉑腎毒性的藥物。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李明忠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發現,憂鬱行為與體內發炎密切相關,傳統中草藥黃芩的主要成分黃芩素(Baicalein)具有抗發炎與抗憂鬱功效。在脂多醣(LPS)誘導憂鬱行為的小鼠模型中,注射黃芩素可顯著改善憂鬱行為,並降低血液中促炎細胞因子(如MCP-1、TNF-α、IL-6)含量。此外,黃芩素能下調海馬迴NF-κB與iNOS蛋白質水平,減輕神經發炎,並提高成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mBDNF)產量與mBDNF/proBDNF比例,增強神經元存活與突觸可塑性。研究顯示,黃芩素可有效抑制LPS誘發的神經發炎,並改善發炎相關的憂鬱行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與臺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透過臺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與全球疫苗數據,分析COVID-19疫苗安全性及其對公共衛生的影響。研究顯示,臺灣高疫苗接種率與積極監測確保了疫苗安全性,截至2023年9月底,累計施打超過6800萬劑疫苗,通報21225起不良事件,平均每10萬劑31.2起,且高齡者通報率較高。比較分析強調疫苗有效控制病毒傳播的重要性,同時突顯健全安全監測系統與透明風險溝通的必要性。該研究提供疫苗安全、分配公平性及公共衛生策略的全球視角,為未來疫苗政策與監測系統優化提供關鍵見解。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廖培鈞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基因交流是生物演化的重要驅動力,能為族群帶來遺傳變異,但也可能減緩遺傳分化。植物因無法自由移動,需依賴媒介進行基因交流,例如洋流。本研究以臺東蘇鐵與琉球蘇鐵為對象,探討其遺傳結構與種化歷史。結果顯示,琉球蘇鐵的種內分化大於種間分化,且基因交流主要由臺東往琉球進行。研究推測,黑潮可能攜帶臺東蘇鐵的不定芽至琉球,促進南北向的基因流動。形態測量亦顯示種間變異重疊,因此將臺東蘇鐵視為琉球蘇鐵的同物異名。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陳仲吉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黑潮悖論」指的是黑潮流域營養物質稀少,卻擁有豐富魚類生物量的矛盾現象。本研究在臺灣東部黑潮海域觀察到全年普遍存在的近岸抬升現象,使黑潮等溫線近岸抬升、離岸加深,並與黑潮表層250米水深的水量輸送呈顯著相關。該抬升過程將大量溶解態無機營養鹽帶入透光層,促進近岸初級生產力,相較遠岸,增加了1.37×10⁴ T氮與2.11×10⁴ T碳。近岸水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組成亦發生變化,聚球藻與真核球藻豐度上升,原綠球藻則下降。研究結果顯示,近岸抬升機制可能是解開「黑潮悖論」的關鍵因素。

生科院沈林琥副教授研究團隊調查分析全球海洋塑膠污染,以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塑膠污染是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全球環境危機。這項研究對全球海洋塑膠污染的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團隊調查全球塑膠產量的數據、不同國家向海洋排放的年度估計數據、依照海洋盆地劃分的表面塑料質量、排放到海洋的全球塑料廢物的比例、來自最大排放河流的海洋塑料比例、表層海洋中的微塑料,以及世界表層海洋中的塑料物質和顆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壽先教授跨國團隊合作,分析亞洲地區含金門在內的歐亞水獺(學名:Lutra lutra)族群,研究結果顯示,金門歐亞水獺是歐亞大陸上三個具明顯遺傳差異的族群之一,雖然分布範圍較小,卻沒有因為小族群近親交配造成基因窄化,所以不宜為了補充繁殖個體,而引進來自不同族群的個體,避免雜交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保有遺傳多樣性。研究成果已榮登於國際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且將成為後續推動金門歐亞水獺保育重要依據。

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引起了恐慌和擔憂。因應「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有效治療方案的缺乏,重新定位藥物作為可行的治療選項,正受到廣泛的關注。伊維菌素是一種新興的重新定位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抗病毒效果。此外,抗氧化物也因其減輕炎症和症狀嚴重程度的能力而受到注意。由於缺乏對這些化合物在人體內藥物基因組學和作用機制的了解,臺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研究團隊在伊維菌素和六種抗氧化物(兒茶素、薑黃素、芝麻素、花青素、槲皮素和N-乙醯半胱氨酸(NAC) )組合提供藥物基因組概況,作為潛在有效的長新冠症狀治療方案。

【本篇報導由生技醫藥產業碩士學位學程  陳冬生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顯示,高糖環境會抑制間葉幹細胞功能,降低其修復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的能力。本研究探討紅酒萃取物白藜蘆醇的保護功效,透過與脂肪幹細胞共同培養來增強其活性,並將其移植至糖尿病動物體內,以評估治療效果。動物實驗結果顯示,糖尿病組心肌細胞凋亡、肥大、纖維化,且抗氧化蛋白Sirt1表現下降。一般脂肪幹細胞治療效果有限,而白藜蘆醇強化脂肪幹細胞則顯著改善病理變化並恢復心臟功能,顯示其具臨床應用潛力。

【本篇報導由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 葉宛儒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高血壓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飲食中富含全榖雜糧已被建議作為預防高血壓發生之飲食模式。本研究探討飲食以糙薏仁取代部分精緻主食類對於血壓和血管內皮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餵食高血壓動物12週含糙薏仁的飼料,收縮壓顯著降低。在人體試驗中也發現,23名過重和肥胖的受試者,每天食用60克糙薏仁達六星期,受試者收縮壓顯著下降,且在參與試驗前收縮壓較高的受試者,血壓降低的情形更為顯著…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陳仲吉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湧升流海域通常具有高生產力與豐富的魚類資源。而本研究探討東海浙江沿岸罕見的「湧升流」、「浮游植物藻華」和「缺氧」同時發生的現象,並評估湧升流對藻華和缺氧的影響。研究顯示,湧升流會將底水抬升至水表以下5-10公尺處,在湧升流區,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表水以下則出現缺氧或低氧現象,在缺氧區域有高濃度的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再生現象。當湧升流把缺氧水抬升到水表時,增加了對海洋生物的生存威脅。本研究也發現…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黃士穎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有關玉山杜鵑複合群的四個種,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森氏杜鵑(R. morii)、南湖杜鵑(R. hyperythrum)及紅星杜鵑(R. rubropunctatum)的生態演化研究始於2007年,本團隊對此一複合群的生態與演化的研究累積結果發現,四個種之間已經演化出與生態因子有關的可能的生殖隔離情形。然而,未來玉山杜鵑的四個種是否有機會種化為獨立種,則取決於未來分歧演化與基因交流的程度。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登秋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各種問題日益嚴重,如何有效減少溫室效應為全球重大的挑戰。除了減少排放量外,藉由植物捕捉二氧化碳並轉為生物量儲存於森林內亦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然而,藉由植樹而成的人工林,常被質疑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不如天然林完善。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思民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想到「左右不對稱的生物」,您能想到怎樣的案例?提示一下:眼睛在一邊的比目魚就是不對稱的,大螯在一邊的招潮蟹也是不對稱的。但是蝸牛和海螺也是不對稱的,您知道嗎?因為牠們在生長的時候發生了左右生長速度的差異,所以也變成不對稱的生物。現在我們要講一個更特別的案例:專吃蝸牛的蛇,牠們的左右牙齒構造也變成不對稱的了!泰雅鈍頭蛇是臺師大生命科學系林思民教授在2015年發現的新種;由於這是國人首度…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郭奇芊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過去研究發現,老鼠從大陸被引入小島之後,體型會變大,密度會增加,且會在各種環境出現,而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病媒傳染病的風險增加,但過去未曾有過相關研究。蘭嶼是恙蟲病非常盛行的小島,恙蟲病由恙蟲傳播,誤診可能造成死亡,恙蟲的宿主主要是老鼠。家鼠這種老鼠經常出現在臺灣本島住家附近,相較於臺灣本島的家鼠,蘭嶼上面家鼠的體型明顯較大,密度較高,除了住家之外,也會在蘭嶼的森林裡出現,家鼠入侵…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吳忠信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約有10~20%的老年人患有肌少症或是肌無力症,這會造成日後有衰弱、跌倒或骨折等失能情形發生,嚴重甚至導致死亡。本研究認為科學中藥可以有助於增強骨骼肌的收縮力以及耐力,並能緩解高齡長輩肌少症或是肌無力症的問題。研究團隊選擇由人蔘、丹蔘、搭配五味子、麥門冬研製而成的科學中藥B307,檢視中草藥配方B307對耗竭游泳運動處理小鼠肌肉耐力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中草藥配方B307可以透過抑制疲勞、緩解肌肉…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郭奇芊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和人類一樣,不同野生動物間的行為可能不同。根據生命節奏假說(pace-of-life hypothesis),相較體型大的動物,體型小的動物通常壽命較短,在較年幼時就開始繁殖。體型小的動物由於需要在較短的生命週期內繁衍後代,所以在行為上,可能較為大膽以快速獲取足夠的食物資源。檢測臺灣不同體型大小的四種老鼠,對於捕食者(石虎)氣味的躲避反應,的確發現體型較小的兩種老鼠比較沒有表現出避敵的行為,但是體型較大的另外兩種老鼠,行為上相對謹慎,符合生命節奏假說的預測,也因此大隻的動物未必就比較大膽。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林思民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太田樹蛙是研究團隊實驗室2017年從廣義的日本樹蛙之中分離的新種;在進行這樣的分類處理之後,在臺灣的東部與南部是太田樹蛙的領域,而西部與北部則是周氏樹蛙的地盤。周氏樹蛙只會叫一種聲音;而太田樹蛙會叫兩種聲音,其中有一種語言是共通的。這就有趣了:當兩種青蛙遇在一起的時候,到底誰比較有競爭上的優勢?會不會偶而有人認錯對象,譜出一段人鬼殊途的戀曲?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魚類側線是用來偵測微細的水流變化,側線是由數個神經丘以線性排列所組成,每個神經丘約含有10-15個毛細胞用以感覺水流的流動。魚類的側線功能對於逆游、捕食、躲避天敵、打鬥、群游等諸多行為都是重要的。側線毛細胞上具有特化的纖毛可以在水流的推動下開啟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使得鈣離子進入細胞中,活化毛細胞的感覺傳遞。這些鈣離子通道被稱為機械性感覺離子通道。水中的銨離子…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廖培鈞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亞洲的兜蘭起源自上中新世,中國西南及中南半島是這群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多樣性中心。地質歷史上的冰河時期導致海平面下降,使得馬來群島相連而成巽他大陸,讓兜蘭有機會往南向東遷徙,並且在海平面上升形成各式大大小小的島嶼後,地理隔離造就了各地不同的物種。作為轉繼站的婆羅洲,則成為這群植物的第二個多樣性中心。

動物能算數嗎?牠們能辨別數量差異嗎?過去研究證實,孔雀魚最高可以分辨4個和5個物件的差異,鴿子可以分辨6和7,而巨猿可以分辨9和10。看起來智商不高的爬蟲類,可以分辨多大的數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研究團隊證明,臺灣野外最常見的斑龜,竟然也可以分辨到9比10,這是全世界爬行動物目前所知的最高紀錄…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謝秀梅教授、李冠群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利用調整腸道微生物群已成為治療許多疾病的新興方法,其實也可以透過使用益生源來達成調節之功效,因為益生源可以被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利用並刺激微生物生長。我們利用電腦程式進行化合物資料庫的比對找出兩種海藻糖的雙糖類似物,乳果糖和蜜二糖,在之前的研究已證實對於聚麩醯胺和帕金森氏症模式中有神經保護作用。本研究中…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21世紀,奈米科技快速發展,應用十分廣泛,使得人類接觸各種不同奈米顆粒的機會增加,針對其毒性的研究,也相形越來越重要,但在金屬奈米顆粒對於魚類離子細胞的潛在毒性反應仍未有充分的研究。此外,奈米銀是使用度最高的奈米金屬,在環境中最常被檢測出。本篇的研究以斑馬魚胚胎為動物模式…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登秋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溫度上升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從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許多天然林被人工林所取代,對於此森林轉換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我們所知甚少。過去利用土培養實驗所做的研究多在單一溫度下進行,而未考慮在實際情形林溫度的日夜及季節性變化。在本研究中….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專業學院 林炎壽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阿茲海默氏症/老年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其會隨時間的推進而更加惡化。目前也沒有能完全治癒的方法,但是有藥物可減緩症狀,且新藥也正持續研發當中。推估到 2025 年,臺灣罹病的人口數甚至達…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李佳楨教授研究團隊提供提供】
微管相關蛋白Tau於中樞神經系統含量豐富,在微管組合及穩定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正常磷酸化Tau形成的神經纖維糾結,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理特徵之一。過度磷酸化Tau因構形改變,導致聚集、氧化壓力增加及神經元死亡。本研究以表現人類傾向形成聚集的….

1866年,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根據斯文豪(Robert Swinhoe,又稱郇和)從臺灣「打狗」採集的一種蝴蝶,發表為「Lycaena nisa」,但因缺乏圖片,百年來沒有人曉得這種「華萊士蝴蝶」究竟指的是哪一種蝴蝶。近年來,經臺師大鱗翅目學者徐堉峰比對後,確認與「Famegana alsulus」(單點藍灰蝶)為同一物種的異名,不但解開…

【本報導由生科院吳忠信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毛小孩高齡化時代來臨 推動「動物長照2.0」。以預防保養替代疾病醫療 有效延緩寵物老化及器官退化。因少子化、高齡化、不婚族等現象,貓狗「毛小孩」被許多人當成家人對待,根據趨勢預估,到今年下半年,臺灣的毛小孩數量將超越15歲以下孩童,當毛小孩愈長壽也成了銀髮族,罹患高齡慢性疾病…

(圖片引用自華視新聞)

【本報導由生科院吳忠信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吳忠信教授2019年執行科技部計畫,研究成果發現,利用科學中藥可以有效預防並且保護動物呼吸道與腸胃道的細菌與病毒感染,因此吳教授認為,科學中藥可能是預防新冠肺炎的另類思維。
吳忠信教授選用具有呼吸系統與腸胃功能保健功能的科學中藥作為飼料添加劑…

【本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黃士穎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臺灣島是地質歷史的晚期,約五百萬年前,由於菲律賓及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而開始形成,至三百萬年前才形成臺灣島現今的結構。在這樣特殊的一個大陸型島嶼上擁有特有種生物比例高,而且臺灣島完整形成之後,大部份的時間處於冰期與間冰期的循環。如此的地質歷史結合氣候的變化,以及…

【生科學院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研究】
外來種植物除了會阻礙原生植物的生長外,也可能成為致病病媒生物的溫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研究發現,在澎湖相當強勢且非常難移除的外來種植物銀合歡,提供了恙蟲這種病媒相當適合的生存環境,研究成果近期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